骑楼历史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18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坏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
海口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当时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在中国的骑楼并不为海口地区所独有,华南沿海地区,东起闽浙、西至广西,都有骑楼街市的踪影。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广州、开平、江门、中山、泉州、南宁、梧州、北海等城市的骑楼建筑。各地的骑楼由于地域不同,在楼宇尺度、装饰风格、图案做工、线条比例及天际线造型等方面均各有特色。
|